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心離貪欲


心離貪欲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
  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
  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
  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
  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
    是為五。」
 
  世間的人貪著五欲,就像烈火燒柴,永遠不能得到滿足。所以,佛陀教示弟子要「少欲知足」。
  過去有一個愛財如命的富翁,雖然家財萬貫,可是他仍然非常慳吝,他一生最得意的,就是自己善於料理經濟錢財,不曾損失過一文一毫。後來他死了,他的兒子念及父親生前一向節儉省用,於是辦理喪事就一切從儉,不敢舖張。
  入殮的那天晚上,大家看到富翁的右手露在棺木外,伸出兩隻手指,無論怎麼弄都放不進去,結果還是大兒子聰明,將二弟喊來,然後向亡者說:「老爸!你伸出兩隻手指,是要叫二弟來守靈嗎?現在他來了,您老人家安心去吧!」
  話說完了,亡者的手依然如故。大家沒有辦法,只得再將二妹、二姊、二叔、二伯、二姑等等,凡是排行第二的都請過來,可是老人家的手還是不肯伸進去。最後他的老妻進到靈堂,想了一想,才恍然大悟,對大兒子說:「趕快!把靈前的臘燭吹熄一枝,你老爸說點兩枝太浪費了。」
  大家照著去做,把靈前的臘燭吹熄一枝,老富翁的手這才收進了棺木裡邊。
  世界上像這位死不安心的老財奴,不知有多少?很多人視財如命,以為有了錢,什麼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因此終生勞碌,積聚金錢,貪求一切。但是,站在佛法的立場來講,貪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試看:社會上所發生的罪惡之事,有哪一樣不與貪欲發生關係?簡單的說,貪欲是因,鬥爭是果,鬥爭是因,苦惱是果,世間上很多鬥爭、煩惱和痛苦,都是由貪欲而來,所以我們應該遠離貪欲。
  在馬來西亞的一個地方,有很多猴子,當地的人用一套非常特殊的方法來捕捉猴子。他們先拿一個椰子,將椰子打一個洞,洞的大小只能夠容納一隻伸直的手進去。然後,他們將一些花生放在椰子裡,再把椰子放在猴子時常出入的地方,並且在椰子四周又撒了一些花生,隨後躲了起來。等到好奇的猴子經過時,牠首先會吃地上的花生,接著很容易地發現到椰子,而且看到椰子裡裝了很多花生。猴子為了取得花生,牠把手伸進洞裡。可是,伸直的手進去洞裡,握著花生以後,就變成拳頭,無法縮回來了。牠的手卡在裡面,掙扎著並且用力的拉,卻無法拉出來,牠大聲的喊叫,愈來愈焦急不安。其實,猴子只要放下手中的花生,就獲得自由了。但是,牠並不那麼做,最後當然猴子就被捕猴的人捉住了。同樣的道理,眾生就像那些猴子一樣,一方面想從煩惱痛苦中得到解脫,一方面卻是不願放棄貪欲,因此就一直陷在生死輪迴中。
  佛經上說:「諸苦皆從貪欲起。」眾生的欲望永遠是無窮盡,而物質的滿足卻是有限量,所以貪欲的人往往會失望,結果就由貪轉瞋,乃至結冤,種下惡因,變成無邊的痛苦。如果我們想身心清淨,家庭幸福,遠離苦惱,那必然要減少欲望,斷除貪欲,少欲知足,多作施捨,多多行善,這樣才是得到財物自在、福德自在的正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