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第三世多杰羌佛的藝術滋潤了生命


<正能量~感恩系列5> 感恩H.H.第三世多杰羌佛的藝術滋潤了生命

 <正能量~感恩系列5
      我們1765館入門處,掛著一幅H.H.第三世多杰羌佛的親筆簽名畫蒼葉拋紅,凝視著她,總能讓自己放鬆,讓一切沉靜下來,心中如有一股甘泉湧出,彷彿為生命注入了活水,讓人持續於忙碌的生活中勇往直前!



  "蒼葉拋紅2015年購自美國洛杉磯 第三世多杰羌佛文化藝術館,那是一棟超過百年歷史的二層著名古典建築物,改設裝修為全新的文化藝術館,於2 0146月間開館,開館當天,各國人士聚集,美國官方還特別出席了七架二次世界大戰的轟炸機,專程在藝術館上空灑霧表演慶賀,熱鬧祥瑞。



  如此場面,令很多人感到好奇, 第三世多杰羌佛究竟是何方神聖?怎能讓美國以如此殊榮對待? 原來,第三世多杰羌佛是首位獲得世界和平獎的佛教領袖得主。



  世界和平獎創於1989年,是由世界和平使節團頒發的一個世界級聲望卓著的最高獎項,為促進世界和平及促進不同族裔文化宗教間的相互了解而設。其獲獎對象必須對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貢獻,如消弭戰亂、減少飢荒、促進人類發展等,世界和平獎分三等,第一等為最高榮譽獎,第二等為收獲獎,第三等為巡迴和平大使獎,第三世多杰羌佛獲得的正是第一等的最高榮譽獎。該獎的首席評判沃爾夫Hon. Lester Wolff 曾說,世界和平獎頒獎的對象有的是赫赫有名,有的不是非常有名,但是對和平有實質貢獻默默耕耘的人,顯然,行事低調發願不收任何供養的第三世多杰羌佛正是後者的表率。世界和平獎頒獎委員會介紹得獎人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文中說第三世多杰羌佛還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通過他的教導、實踐、藝術和詩詞,第三世多杰羌佛為人類指出了一條非暴力、慈善和愛的光明大道。第三世多杰羌佛獲得過很多獎項,包括因為對藝術、醫藥、道德、對佛教和精神的領導以及對美國社會的貢獻,而獲得美國總統金質獎章。






龍鯉鬧蓮池 世界極品珍寶

龍鯉鬧蓮池 世界極品珍寶



龍鯉鬧蓮池 世界極品珍寶

台灣時報,2016125

  走遍世界各大美術館後,終於在洛杉磯「名畫家魚廳」,看到了一幅真正舉世無雙的藝術鉅作 「龍鯉鬧蓮池」。當我站在畫前,剎那整個人都迷醉了,頓感心神入迷。整個畫面神奇飄逸,氣韻飛旋無定,當下震撼了我的靈魂和心魄,陶醉的享受無法自控。自然到極致的龍鯉錯落地潛游在蓮池中,而不是在紙卷上,蓮葉上抹了一層溫潤而奪目的水色,蓮蓬斗上又散發出童心的天趣,花朵自然舒服醉人,青澀的池水似乎在風聲激盪中飄出了絲絲荷香,微風中的浮波和淡淡的墨色幻化了虛實神幻的世界。把整幅畫說得更鮮活,這究竟是一個什麼的境界?這幅畫究竟是中國水墨畫抑或是另外世界遷流本土的神畫呢?我實在無法分辨。雅媚的旋樂讓我入迷,我作為一個畫家,怎麼竟然無法解開這魅力的擒拿呢?真神,直到現在我還可以聽見畫中的風聲水聲,看到縹緲湖面氣韻在不停地浮動,它無有定止,真的,就是沒有止息的動。H.H.第三世多杰羌佛 把世間種種無形無相的,都一一表喻在紙上。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聖境。就像我初次見到偉大的羌佛把天空中的雲霧放進韻雕一樣,不是常人能做的,這是一種表法 。這裡的蓮葉、蓮蓬、龍鯉、水波,風聲、動韻,等等都只是借喻。H.H.第三世多杰羌佛利用了它們來表現了另一個聖境,所以這幅畫,人們中的藝術家,是用筆墨的畫技無法複製的!!!因為它已超越了歷代名家藝術美的高度。

水和魚

  山川、人物、博古、鳥獸、草木、池榭、樓臺風韻、光和色塊等這些題材,在歷朝的中國畫裡面都可以輕易找到。但畫魚的名家古今很多,當中應以宋代劉窠和明代繆輔為代表。畫譜中用上"美姿嬌態,惟妙惟肖"和"用筆工細,設色絢麗"來形容兩人之作品。後來之朱耷亦不過"逸筆草草"而矣。近年熱起的清代郎世寧,西彩中用,徒具顔色,神情顯真,倒有寫實之賞。現代和當代也出了一些高手,但也缺乏畫外靈魂、筆情墨趣,起筆收峰,一目可見。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第三世多杰羌佛 南台雨露: 《藉心經說真諦》編者註

《藉心經說真諦》編者註




《藉心經說真諦》編者註
《藉心經說真諦》的主體內容,是根據二十年前(一九九二年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H.H. 第三世多杰羌佛在行園金剛壇城所作佛法開示的錄音記錄整理而成。其時H.H.第三世多杰羌佛的佛陀身份未被揭曉,這位偉大至高的佛陀向來以什麼也不是、只是慚愧者自居,一貫以慚愧謙虛至極的行持為一切行人示法。人們稱祂「大師」,稱祂「大法王」,稱祂「上師」,稱祂「師父」,大街上還有人稱祂「老弟」、「小弟」、「老兄」、「哥」,祂統統淡然笑納,沒有絲毫分別,施予對方仁愛。因此,《藉心經說真諦》中,我們保留了二十年前弟子們不明真相對H.H. 第三世多杰羌佛的「上師」稱謂,雖大為不敬,但這是當時實情,藉以說明當時沒有人知道祂就是佛陀。H.H. 第三世多杰羌佛的弟子,虹身成就者噶居雪巴派法王大西拉仁波且曾說:「我的恩師祂哪裡是什麼大法王、上師啊,你們不想一想,『佛降甘露』是什麼意思?大法王降甘露,還是上師降甘露?沒有這些名稱吧?是佛陀在降甘露!我的恩師明明就是佛陀,怎麼就沒有人悟得到呢?」有一個打著佛教旗號的邪師,見到H.H. 第三世多杰羌佛不收供養只利益眾生的聖潔行為,非常惱怒,因為H.H. 第三世多杰羌佛讓他靠收供養為生的人丟盡了臉,在仇恨之下,凡夫劣行暴露,視佛陀為敵,誹謗佛陀,還說:「甘露有什麼好稀奇,路邊都可以隨便撿到!」當他講出這句話的時候,他一點也不知道羞恥,他卻沒有想過,他怎麼不把法缽拿在弟子的手中,讓弟子站得遠遠的,把缽洗得乾乾淨淨,降一點甘露給大家看呢?因為他做不到、在騙人,只有說空話矇騙大家,被他矇騙的人更愚癡,沒有去想過,他既然說甘露不稀奇,為什麼不展一手、降一點甘露給你們看呢?告訴你們吧!這是你們遇到附佛外道、只會講假法、說假話的江湖騙子了!真正的佛法是要有實際受用的成果,這正如現在H.H. 第三世多杰羌佛返老回春了,這是鐵的事實成果,但佛陀卻否認祂懂這返老回春童顏法。佛陀都這麼說了,編者還敢說什麼呢?在這裡我們只能為大家做的是把H.H.第三世多杰羌佛在二○一二年佛陀日那天為證道聖德仁波且們吟誦的《無生道子》一首七言絕句詩提供給大家,詩曰:返老回春貌可讀,孺氣碧芽見無生。東流闕人西羌出,南洋不問北俗津。其妙義耐人尋味啊!但在當時誰也聽不懂,還認為是一首暗藏空性般若的偈語詩。到了今天才回憶起H.H. 第三世多杰羌佛於二○一二年十月十八日在草坪地上突然十分鐘左右返老回春,驚駭四座行人,當時沒有回春的前半個小時,照下了一張代生受苦看上去七八十歲的滄桑老齡照片,可十分鐘後,老齡歲月全然消失,變成了二十多歲莊嚴無比的形象,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了七句詩的含義。實相證明,原來如來至高正法所在!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言不惡口


言不惡口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

  一、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

  三、言必契理。

  四、言詞美妙。

  五、言可承領。

  六、言則信用。

  七、言無可譏。

  八、言盡愛樂。

    是為八。」

 

  惡口,就是說粗惡話。為了發洩自己心中的憤怒,以粗言惡語罵人,或尖酸刻薄,或蠻橫粗暴,或戲謔喻罵,或譭謗別人,使對方難受,刺人於心,都叫做「惡口」。

  人與人的相處必然要說話,所說的話應該是輕言細語,柔和愛語,來增進彼此的情感,但是事實上,現今的社會差不多每天都充滿互相叫罵的惡言惡聲。比如一個很好的隔壁鄰居,也時常會因語言衝突,而變成終身的仇人。俗語說:「相罵沒好話」,一旦互相對罵起來,總是找最難聽的話來刺激對方,使對方聽了,如刀割肉,似箭穿心。佛陀知道惡口是眾生的大病,人世間很多的不和,都是由此而來,所以特別教誡,不能惡口罵人,要不然小則個人與個人之間發生爭執,大則引起國際之間的爭端。

  經論上有關惡口的果報說得很多,《大智度論》中說有一個鬼,頭似豬頭,嘴裡常有臭蟲不斷的跑出來,這就是他在過去生曾經以惡口罵了一位出家人,所得到的果報。

  佛在世的時候,印度波斯匿王,生了一個相貌醜陋的女兒,名叫金剛,不但一般人覺得她難看,就是連親生父母也不喜歡看她。可是經過她向佛求哀懺悔以後,卻漸漸變成端正而莊嚴起來。大家覺得很奇怪,就去請示佛陀。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唾不至天


唾不至天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一般人在受到別人的譏笑、惡罵或誹謗的時候,內心都會感到傷心難過。但是,對於這種事情,佛陀有不一樣的看法。

  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說:「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也就是說,心存惡意的人,要以惡語罵人,去誹謗傷害好人,就如同他抬頭向天空唾痰。結果,唾不到天,唾不了多高,最後他的痰反而墜落在自己的臉上。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郊外的鹿子母精舍,早上起來整理過儀容後,就入城去托缽化緣。正在這個時候,有一位婆羅門看見佛陀,就向佛陀衝過來。婆羅門教是印度國家原有的舊教,所以信仰婆羅門教的人對佛陀都抱有不好的敵意。這個婆羅門走近佛陀,就破口大罵,但是佛陀仍然安詳的繼續托缽,因此使這個人更加忿怒,他就順手抓起路旁的沙土,擲向佛陀。就在這個時候,剛好有一陣風,從佛陀的方向吹向他那一邊,結果他所擲的沙土,就變成一片風沙,使他滿頭滿臉,都吃了沙土。佛陀回頭看這個因為驚恐而不知如何是好的婆羅門,就安詳的說了下面的話,佛陀說:「如果有人無緣無故講惡語,亂罵、侮辱清淨的人,他的侮辱必定自作自受,就如同舉土擲人,遇到逆風,反會污穢自己。」聽了佛陀這番話以後,那個婆羅門恍然大悟,就伏首在佛陀的面前,懺悔說:「我錯了,我在世尊的面前,說了那種惡語,我真是太愚昧了。」

不犯妄語


不犯妄語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何等為八?

  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

  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

  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

  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

  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

  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

    是為八。」

 

  過去佛在世時,有一位老比丘,他在化緣的時候,遇到一位販賣珠寶的人家。珠寶店裏的老闆,這時候手上正拿著一顆貴重的珍珠,見到老比丘來化緣,就隨手將珍珠放在檯子上,走到廚房去拿飯菜,準備來供養老比丘。但是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這時屋內進來一隻鵝,鵝走到檯子邊,伸長脖子,就把珠子當作食物吞下去了。

  老闆拿飯菜出來,一看檯子上的珍珠不見了,心中不免一驚,便問老比丘說:「師父呀!檯子上的珍珠,你拿去沒有?」

  老比丘說:「我沒有拿。」

老闆就問:「那麼,我的珠子在什麼地方呢?」

  老比丘沒有回答。

  老闆再三盤問,老比丘都不說話。最後,老闆發起火來了,拿起木棒,把老比丘打得頭破血流,老比丘還是不說話。

  老比丘的血流到地面上,鵝兒不知趣,把血當作水,低著頭啄老比丘的血。老闆看了更生氣,順手一棒就把鵝打死了。

  這時候,老比丘才開口說:「施主!你別生氣,你的珠子被鵝吞下去了。」

  老闆不相信他的話,馬上就用刀剖開鵝的肚子,果然珠子在鵝肚內找到了。這位老闆一見,萬分惶恐,跪地請罪,老師父求懺悔。

老比丘笑說:「恕你的罪吧!」

  老闆問:「師父呀!你先前為什麼不說呢?」

  老比丘說:「珠子不是我拿的,如果我承認是我拿的,我不但犯偷盜戒,而且犯妄語戒。我如果說實話,那麼我會害死鵝,又犯殺戒,你教我如何說呢?所以,我寧可被你打死,我也沒法說明,以後你自有明白的一天。現在鵝已經被你打死,所以我不妨說出來。但是因為我的化緣,使你生氣,使鵝喪命,我的內心實在是非常慚愧。」

  老闆聽了,五體投地,很恭敬地說:「佛陀真是偉大!佛陀真是偉大!」

無欲自在


無欲自在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佛經上說:「做人如果能夠遠離貪欲,就可以得到三業自在。」

自在,就是自由。世間眾生無論在那一方面,都受到種種的牽制,不能隨心所欲而自由自在,主要的原因即在於眾生的貪欲心太重。凡是對於自己的所有,包括錢財、衣物、房舍、田園、地位等強烈地執著,或貪得無厭;或覬覦他人之物,起貪得之念,意欲據為己有;或對他人產生思慕之情,愛欲由生,這些都是貪欲。貪欲心太重,見到這個想要這個,就被這個所縛,見到那個又想要那個,又被那個所縛,這樣如何能夠得到自在呢?

  三業就是身業、口業、意業。三業的行為活動是善還是惡,關係於其中有無貪欲之心。如果是由貪欲而發出的行為活動,必然是不善。在社會上,我們可以看到有的人因為貪財而互相殘殺,有的因為貪色而起淫念強暴別人,有的是貪享受而去犯案搶劫,也有人為貪名聞利養而打妄語,所以貪是一切罪惡的根本,是一切災禍的總根源。

  由貪欲所造成的不淨業,當業果成熟時,招感生於餓鬼道的果報,其業果未熟時,若轉生為人,則常因所欲不可得而痛苦,且貪婪如狼,也會招到五官不正,六根不具的報應。

  佛陀在世時,印度舍衛城有一位名叫難陀的長者。他雖然是財富不可計算,但是生性慳貪,一毛不拔,為了保護財產,建造了七重圍牆,並且派人日夜看守,平時不讓任何人進入他的家裏。此外,空中又佈置鐵網,防止飛禽進入吃他的五穀,四周牆壁下邊也鋪上水泥,防止老鼠穿穴損壞財物。難陀長者只有一個兒子,也是很慳貪。

  有一天,難陀囑咐兒子說:「如果我命終以後,所有的金銀財寶不可浪費,若有出家人來化緣,或是乞丐來討飯,一文錢也不要給,我留下的這些財寶,足足可供給七世子孫享用。」

慈心不殺


慈心不殺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殺生的「生」,是指一切有生命能活動的動物。牛羊雞狗,蚊蟲螻蟻,固然都是動物,人也是動物之一,不過人類比較有理智,所以為萬物之靈長。凡是用刀、槍、毒藥,或任何一種殘忍的手段,去殺害人或其他的生物,這都叫做「殺生」。殺害的方法:如果是自己親身去殺的,這是身業犯罪;如果是指使或者口頭同意別人去殺害的,這是口業犯罪;如果是見殺隨喜,也就是說看到別人在殺害,自己內心起歡喜的,如見到別人打架,在心裡頭吶喊:「打!打!讓他死!讓他死!」這是意業犯罪。對佛教來說,以上皆是違犯了「不殺生」的戒法。

  過去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園精舍時,有一天到外地去,途中看到許多兒童在水邊玩魚,佛陀就問那些兒童說:「孩子!你們怕不怕苦?苦對你們好不好?」

  那些兒童回答說:「啊!佛陀,我們很怕痛苦,我們不願意受苦。」

  佛陀聽了以後,就對他們說:「你們不願受苦,你們要知道一切有生命的動物都和你們一樣害怕痛苦,你們不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眾生的痛苦上。」

  一切眾生,只要是有生命的,誰不貪生?人是萬物之靈,知道要求長壽,保全生命,其他的生物雖然不比人類聰明,但是求生之心對於所有的眾生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走的,當人類要傷害牠們的時候,便知道趕緊逃命,當牠們飢餓的時候,也知道四處尋食,這種種的表現都是告訴我們,不要殺害牠們,因為牠們也是要活下去的。

富有的人


富有的人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在美國曾經發生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無意中談到了自己的財富,說他是國內最富裕的人,這些話很快地傳進了稅務局長的耳朵,局長便派一位稅務員去拜訪老人,要他說出財富的總值,以便照章徵稅。

  稅務員問那個老人:「聽說你很富有,對嗎?」

  老人說:「是的!我是個富有的人。」

  稅務員很感興趣,從口袋裏摸出一本筆記簿來,說:「如果是這樣,我必須估計你的財產,你有哪些財富?」

  老人說:「我的身體很健康,健康的身體值許多錢。」

  稅務員又問:「還有些什麼別的財富?」

  老人回答:「我有一個賢慧的妻子,好妻子比鑽石更寶貴。」

  稅務員說:「恭喜你!但是你還有沒有別的財富?」

  老人又回答:「有有有!我有幾個健壯、聰明和孝順的兒女,一個父親有這樣的兒女,人人都會覺得他很富裕。」

  稅務員再問:「你還有沒有別的東西?」

  這時,老人回答:「我還有寶貴的公民權,我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好國民,這也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稅務員最後問:「你有沒有銀行存款或是房地產?」

  老人快樂地說:「沒有!除了我前面說的財富以外,我什麼也沒有。」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心離貪欲


心離貪欲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
  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
  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
  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
  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
    是為五。」
 
  世間的人貪著五欲,就像烈火燒柴,永遠不能得到滿足。所以,佛陀教示弟子要「少欲知足」。
  過去有一個愛財如命的富翁,雖然家財萬貫,可是他仍然非常慳吝,他一生最得意的,就是自己善於料理經濟錢財,不曾損失過一文一毫。後來他死了,他的兒子念及父親生前一向節儉省用,於是辦理喪事就一切從儉,不敢舖張。
  入殮的那天晚上,大家看到富翁的右手露在棺木外,伸出兩隻手指,無論怎麼弄都放不進去,結果還是大兒子聰明,將二弟喊來,然後向亡者說:「老爸!你伸出兩隻手指,是要叫二弟來守靈嗎?現在他來了,您老人家安心去吧!」
  話說完了,亡者的手依然如故。大家沒有辦法,只得再將二妹、二姊、二叔、二伯、二姑等等,凡是排行第二的都請過來,可是老人家的手還是不肯伸進去。最後他的老妻進到靈堂,想了一想,才恍然大悟,對大兒子說:「趕快!把靈前的臘燭吹熄一枝,你老爸說點兩枝太浪費了。」
  大家照著去做,把靈前的臘燭吹熄一枝,老富翁的手這才收進了棺木裡邊。
  世界上像這位死不安心的老財奴,不知有多少?很多人視財如命,以為有了錢,什麼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因此終生勞碌,積聚金錢,貪求一切。但是,站在佛法的立場來講,貪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試看:社會上所發生的罪惡之事,有哪一樣不與貪欲發生關係?簡單的說,貪欲是因,鬥爭是果,鬥爭是因,苦惱是果,世間上很多鬥爭、煩惱和痛苦,都是由貪欲而來,所以我們應該遠離貪欲。

康壽之道


康壽之道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譬喻經》上有一個記載:
  從前,有五個人在離城不遠的森林裏修行,其中有一位老師父證得了神通,他的弟子是一個八歲的沙彌。
  那位老師父因為有宿命通,知道小沙彌的壽命只剩下七天,他的心裏就這麼想:「如果小沙彌在這裏死了,他的父母一定會認為是我照顧不周,才發生意外,心中就會懷著怨恨。」
  因此,老師父就對小沙彌說:「你的雙親很想念你,你可以回去探望父母,過了八天以後再來!」
  小沙彌聽了老師父的話後,很歡喜的頂禮,告辭了老師父。
  小沙彌走到半路,天上開始下起大雨。當雨水快要流進螞蟻窩時,他趕快用土把雨水堵住,使雨水沒有淹入螞蟻窩。
  小沙彌回家以後都沒有發生任何變故,到了第八天的清晨,他又回到老師父那裏。老師父見到小沙彌能夠平安回來,感覺十分奇怪,於是入定觀察原因,才知道是小沙彌救了螞蟻而延長了壽命。
  老師父說:「你做了大功德,你自己不知道嗎?」
  小沙彌說:「我七天都在家裏,那有做什麼功德?」
  老師父又說:「你的壽命本來只能活到昨天,因為你救了許多螞蟻,所以壽命延長到八十多歲。」
  小沙彌聽了老師父這番話,心中很歡喜,對於「善有善報」的道理更加深信,因此精進用功修行,後來也證得了聖果。

不盜保財


不盜保財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
  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
  二、多人愛念。
  三、人不欺負。
  四、十方讚美。
  五、不憂損害。
  六、善名流布。
  七、處眾無畏。
  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
  九、常懷施意。
  十、命終生天。
    是為十。」
 
  偷盜,就是偷取別人的東西,這種不勞而獲的事情,不論對世法或佛法來說,都認為是罪惡的行為。人生活在世間,要有維持生命生存的資糧,如衣服、飲食、金錢等,如果缺少的話,生命就難以維持下去。所以,把別人的財物偷去,使別人失去生命所需要的,乃至使別人因此喪失生命,這是很大的罪業。佛陀深深了解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對這點制定得特別嚴,凡是為了貪圖他人的錢財,而偷盜欺騙,或強行奪取、暴力劫取、妄語掠取、偷竊盜取,或依條文契約合同詐取,這些都是以不淨身業而構成偷盜罪。也就是說,如果物主不同意,不論是用什麼手段,誘騙也好,偷竊也好,或者是強奪詐取,皆叫做「盜」,在佛法上又稱為「不與取」。包括走漏國家法令規定的稅捐,或者利用職權去貪污舞弊,乃至坐車不買票,在寄印刷品的郵件中偷夾信函,在一般信件中附寄現金,這都算是偷盜的行為。
  近代佛教有名的弘一大師,因為精通書法,所以向他求墨寶的人很多。有一次,他的在家弟子寄了一卷宣紙給他,請他寫字,但是當他寫了所要寫的字以後,還剩有宣紙,他因為不知要如何處理,為了不犯偷盜,所以他便特別寫信去詢問那位在家弟子,由此可見弘一大師持戒的慎重了。
  佛經中說:「世間的錢財是五家共有,不是任何個人所專有的。」

遠離瞋恚


遠離瞋恚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

  一、無損惱心。

  二、無瞋恚心。

  三、無諍訟心。

  四、柔和質直心。

  五、得聖者慈心。

  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

  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是為八。」

 

  瞋恚,就是發怒,此或由爭執,或由奪取,或由嫉妒,或由忿恨而生起對別人惡意邪念的瞋恨之心,一般的說法就是發脾氣、動肝火。人對於環境的不滿,或是人事上違逆自己的個性,都可以使他面紅耳赤,破口相罵,發這樣的大脾氣,就是「瞋」的表現。如果是遇到不能忍受的逆境,又不敢表現出來,只好懷恨在心,待機報復,這種叫做「恚」。瞋恚心發作起來,往往會使人失去理智,甚至殺人放火的大惡都做得出來,佛陀深刻了解這種不堪設想的後果,所以特別教示弟子要「遠離瞋恚」。

  從前有一位出家人,托缽經過草叢,聽到有聲音向他叫道:「僧人!僧人!」

  出家人回頭一望,並沒看到任何人,只見從草叢中出來一隻蟒蛇。

  這隻蟒蛇對他說:「師父!請您不要怕,願為我說法,使我早日脫離惡道。」

  蟒蛇再問出家人說:「您曾經聽過一位叫阿耆達王的人嗎?」

  出家人說:「我曾經聽過。」

  蟒蛇說:「我就是阿耆達王。」

  出家人說:「阿耆達王是佛陀的大護法,一生興建塔寺,供養三寶,功德無量,命終以後應當生於天上,為何會變成這樣?」

  蟒蛇說:「我臨命終時,侍者手拿扇子為我搧風,不小心扇子落在我的臉上,使我生起瞋恚心,因此墮落惡道,受此蟒身。」

  出家人就為蟒蛇說法。蟒蛇一心受持,然後絕食七天,命終後往生天上。

  蟒蛇升天經過幾個月,有一位天人捧花來供佛,僧眾覺得很奇怪,天人就在空中對大眾說:「我是阿耆達王,承蒙僧人說法,得生天上,所以今天特來奉花供佛,以報佛恩!」

  貪欲、瞋恚、愚癡三毒之中,瞋恚的罪過最深。一切心病當中,瞋恚的病第一難治。一個人發起瞋恚來,會導致身、口、意同時造作惡業,業果成熟時,必墮入地獄道,遭受無邊的痛苦;業果未熟時,若轉生為人,則本性驕躁易怒,對他人多有怨諍之念,且他人必視其如敵。古德說:「瞋恚心中火,能燒功德林。」佛經上也對此提出嚴重的警告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起了瞋恚心,種種的障礙、災難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