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唾不至天


唾不至天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一般人在受到別人的譏笑、惡罵或誹謗的時候,內心都會感到傷心難過。但是,對於這種事情,佛陀有不一樣的看法。

  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說:「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也就是說,心存惡意的人,要以惡語罵人,去誹謗傷害好人,就如同他抬頭向天空唾痰。結果,唾不到天,唾不了多高,最後他的痰反而墜落在自己的臉上。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郊外的鹿子母精舍,早上起來整理過儀容後,就入城去托缽化緣。正在這個時候,有一位婆羅門看見佛陀,就向佛陀衝過來。婆羅門教是印度國家原有的舊教,所以信仰婆羅門教的人對佛陀都抱有不好的敵意。這個婆羅門走近佛陀,就破口大罵,但是佛陀仍然安詳的繼續托缽,因此使這個人更加忿怒,他就順手抓起路旁的沙土,擲向佛陀。就在這個時候,剛好有一陣風,從佛陀的方向吹向他那一邊,結果他所擲的沙土,就變成一片風沙,使他滿頭滿臉,都吃了沙土。佛陀回頭看這個因為驚恐而不知如何是好的婆羅門,就安詳的說了下面的話,佛陀說:「如果有人無緣無故講惡語,亂罵、侮辱清淨的人,他的侮辱必定自作自受,就如同舉土擲人,遇到逆風,反會污穢自己。」聽了佛陀這番話以後,那個婆羅門恍然大悟,就伏首在佛陀的面前,懺悔說:「我錯了,我在世尊的面前,說了那種惡語,我真是太愚昧了。」

  這個經典上所記載的故事,就是「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最好的說明。所以,惡罵、誹謗、譏諷、嘲笑別人,對方不一定有損傷,最後反而會傷害到自己。佛陀也曾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如宴會請客,如果客人不吃的食物,那食物還是歸還給主人,主人還是得處理這些食物。所以當別人辱罵我時,如果我不接受,不受其影響,那麼此罵還是歸還罵的人。通常罵人就是想要看到對方因自己的辱罵而不愉快,如果對方無動於衷,沒有出現自己預期的不愉快,那麼不愉快的恐怕就要變成自己了。相同的道理,處心積慮地想要報復的人,首先自己就先陷入了想要報復的熱惱不安中,別人尚未受到影響,反倒是自己先傷了自己。在社會上,我們時常看到一些自以為聰明的人,他們以為在背後批評別人,別人不會知道,其實那會不知道呢?就算是對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良心會不知道嗎?因果會不知道嗎?千萬要小心,一句惡毒誹謗的話,就好像鋒利的箭一般,當箭射出去以後,如果沒射中對方,反彈回來,彈到自己身上,那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所謂「靜時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清閒無事的時候,最好多反省自己是否有什麼過失?跟朋友閒談的時候,最好不要談論別人的是非,不要做人身攻擊。要知道「一星之火,可燒萬頃之山;半句非言,誤損平生之德」,一點點的星火,就有可能造成火燒山,只要講出半句不該講的話,就有可能將一生辛苦所修的品德,完全損壞。尤其學佛修行的人更應該多改脾氣,去除瞋恚,因為人在瞋恨發怒的時候,最容易被怒氣所支配,而做出許多事後無法彌補的錯事。

  我們要深信凡事皆有因果,好心自有好報,好的行為、好的語言以及好的想法就必然會有好的果報,不會沒有好報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小心自己的起心動念,因為播什麼種子,就會得到什麼收成,時常撒播惡毒言語,在背後傷害別人的人,最後一定會自作自受,我們能不謹慎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