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己過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過去有兩戶人家,是隔壁鄰居。張家的人,大家和樂相處,天天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是隔壁李家的人,剛好相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鬧,可以說是弄得雞犬不寧,無法過日子。
有一天,李家的人跑來問張家的人說:「你們一家人為什麼不吵鬧,能夠和睦相處呢?」
張家的人就對他說:「因為我們一家人都認為自己是做錯事的人,所以能夠互相忍耐,相安無事。而你們一家人都自以為自己是好人,因此就常常爭論不休,大打出手。」
李家的人聽不出其中的意思,問道:「這是什麼道理呢?」
張家的人就向他解釋說:「譬如這裏放有一個茶杯,一個人不小心將它打破了。打破杯子的人不願意認錯,還理直氣壯的大聲罵道:『是誰將杯子放在這裏的?』放杯子的人也不甘示弱地大聲說:『是我放的,你為什麼不小心要把它打破?』兩個人都不肯退讓,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僵持不下,當然就吵鬧打架。反過來,如果打破杯子的人能夠道歉說:『對不起,是我疏忽打壞了杯子。』對方一聽也馬上回答說:『這不能怪你,是我不應該把杯子放在這裡,害你打破。』像這樣兩個人彼此願意坦白承認自己的過失,互相禮讓,這樣怎會吵吵鬧鬧呢?」
世間一般人的心理,總以為我是好人,別人是壞人。我懷才不遇,怪天下的人都辜負我。我很偉大,別人都很渺小。我所做的事都是對的,而別人可以說都一無是處。快樂我來享受,痛苦由你承擔。只要我富裕,別人貧苦沒我的事。如果每個人都抱持這種自私自利的觀念,那麼我們生存的社會,就會充滿紛爭不安,自己也無法過著幸福的日子。
六祖惠能大師曾經說過:「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世間的人,如果想要修學佛道,一切法門都不妨,要緊的是自己要時常自我反省,看看有沒有什麼過失?這樣就契合了佛教的義理。也就是說,學佛的人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檢討自己。能夠反觀自心,知道自己的過失在那裡?如果連過失在那裡都不知道,怎有可能改過呢?有過而不能改,又如何能夠超脫呢?佛法教人改過向善,改之又改,改到真正無過可改,不執一切,使心地清澈,一片靈明,自然能與佛心相應。
人類紛爭主要的原因,都是由於無法時常觀察自己的過失,反求諸己,所謂「不見己過,只見人非」,對自己很寬厚,對別人很嚴酷。因此,一直沒有機會認識自己,面對自己,當然也無法在心境上有所提昇和成長。
「常自見己過」的重點在於迴光返照。想一想:江河因為有迴流,所以覺得更深遠;高山因為有迴峰,所以覺得更壯觀;洗衣機因為有迴漩,所以能清淨污垢;太陽因為有折射,所以才出現彩虹。人的思想也因為有迴轉,才顯出智慧更高超。迴就是歸,修行就是因為有迴歸,所以才真正進入另一種境界。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夠驀然回首,反觀自省,直下照見自心本性,那麼思想行為就不會歪邪偏激,誤己誤人,可以依正知見,中道而行,這就是人生的一種提昇,也是修道的目的。
修養的進步,是在逐漸擺脫情緒反應的束縛,解脫自我主觀的支配,以冷靜的心情來應變動亂,以判斷的思考來明辨是非,以熱誠的態度來待人接物。
一個人能夠觀察自己,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好和壞;一個人能夠勉勵自己,就可以見到自己的對與錯。一個人能夠看出自己的壞和錯,那就是對自己的態度非常客觀,這個人才可以說在他的人生當中,有一個大轉變,也才可以說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