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言不惡口


言不惡口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

  一、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

  三、言必契理。

  四、言詞美妙。

  五、言可承領。

  六、言則信用。

  七、言無可譏。

  八、言盡愛樂。

    是為八。」

 

  惡口,就是說粗惡話。為了發洩自己心中的憤怒,以粗言惡語罵人,或尖酸刻薄,或蠻橫粗暴,或戲謔喻罵,或譭謗別人,使對方難受,刺人於心,都叫做「惡口」。

  人與人的相處必然要說話,所說的話應該是輕言細語,柔和愛語,來增進彼此的情感,但是事實上,現今的社會差不多每天都充滿互相叫罵的惡言惡聲。比如一個很好的隔壁鄰居,也時常會因語言衝突,而變成終身的仇人。俗語說:「相罵沒好話」,一旦互相對罵起來,總是找最難聽的話來刺激對方,使對方聽了,如刀割肉,似箭穿心。佛陀知道惡口是眾生的大病,人世間很多的不和,都是由此而來,所以特別教誡,不能惡口罵人,要不然小則個人與個人之間發生爭執,大則引起國際之間的爭端。

  經論上有關惡口的果報說得很多,《大智度論》中說有一個鬼,頭似豬頭,嘴裡常有臭蟲不斷的跑出來,這就是他在過去生曾經以惡口罵了一位出家人,所得到的果報。

  佛在世的時候,印度波斯匿王,生了一個相貌醜陋的女兒,名叫金剛,不但一般人覺得她難看,就是連親生父母也不喜歡看她。可是經過她向佛求哀懺悔以後,卻漸漸變成端正而莊嚴起來。大家覺得很奇怪,就去請示佛陀。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唾不至天


唾不至天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一般人在受到別人的譏笑、惡罵或誹謗的時候,內心都會感到傷心難過。但是,對於這種事情,佛陀有不一樣的看法。

  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說:「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也就是說,心存惡意的人,要以惡語罵人,去誹謗傷害好人,就如同他抬頭向天空唾痰。結果,唾不到天,唾不了多高,最後他的痰反而墜落在自己的臉上。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郊外的鹿子母精舍,早上起來整理過儀容後,就入城去托缽化緣。正在這個時候,有一位婆羅門看見佛陀,就向佛陀衝過來。婆羅門教是印度國家原有的舊教,所以信仰婆羅門教的人對佛陀都抱有不好的敵意。這個婆羅門走近佛陀,就破口大罵,但是佛陀仍然安詳的繼續托缽,因此使這個人更加忿怒,他就順手抓起路旁的沙土,擲向佛陀。就在這個時候,剛好有一陣風,從佛陀的方向吹向他那一邊,結果他所擲的沙土,就變成一片風沙,使他滿頭滿臉,都吃了沙土。佛陀回頭看這個因為驚恐而不知如何是好的婆羅門,就安詳的說了下面的話,佛陀說:「如果有人無緣無故講惡語,亂罵、侮辱清淨的人,他的侮辱必定自作自受,就如同舉土擲人,遇到逆風,反會污穢自己。」聽了佛陀這番話以後,那個婆羅門恍然大悟,就伏首在佛陀的面前,懺悔說:「我錯了,我在世尊的面前,說了那種惡語,我真是太愚昧了。」

不犯妄語


不犯妄語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何等為八?

  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

  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

  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

  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

  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

  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

    是為八。」

 

  過去佛在世時,有一位老比丘,他在化緣的時候,遇到一位販賣珠寶的人家。珠寶店裏的老闆,這時候手上正拿著一顆貴重的珍珠,見到老比丘來化緣,就隨手將珍珠放在檯子上,走到廚房去拿飯菜,準備來供養老比丘。但是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這時屋內進來一隻鵝,鵝走到檯子邊,伸長脖子,就把珠子當作食物吞下去了。

  老闆拿飯菜出來,一看檯子上的珍珠不見了,心中不免一驚,便問老比丘說:「師父呀!檯子上的珍珠,你拿去沒有?」

  老比丘說:「我沒有拿。」

老闆就問:「那麼,我的珠子在什麼地方呢?」

  老比丘沒有回答。

  老闆再三盤問,老比丘都不說話。最後,老闆發起火來了,拿起木棒,把老比丘打得頭破血流,老比丘還是不說話。

  老比丘的血流到地面上,鵝兒不知趣,把血當作水,低著頭啄老比丘的血。老闆看了更生氣,順手一棒就把鵝打死了。

  這時候,老比丘才開口說:「施主!你別生氣,你的珠子被鵝吞下去了。」

  老闆不相信他的話,馬上就用刀剖開鵝的肚子,果然珠子在鵝肚內找到了。這位老闆一見,萬分惶恐,跪地請罪,老師父求懺悔。

老比丘笑說:「恕你的罪吧!」

  老闆問:「師父呀!你先前為什麼不說呢?」

  老比丘說:「珠子不是我拿的,如果我承認是我拿的,我不但犯偷盜戒,而且犯妄語戒。我如果說實話,那麼我會害死鵝,又犯殺戒,你教我如何說呢?所以,我寧可被你打死,我也沒法說明,以後你自有明白的一天。現在鵝已經被你打死,所以我不妨說出來。但是因為我的化緣,使你生氣,使鵝喪命,我的內心實在是非常慚愧。」

  老闆聽了,五體投地,很恭敬地說:「佛陀真是偉大!佛陀真是偉大!」

無欲自在


無欲自在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佛經上說:「做人如果能夠遠離貪欲,就可以得到三業自在。」

自在,就是自由。世間眾生無論在那一方面,都受到種種的牽制,不能隨心所欲而自由自在,主要的原因即在於眾生的貪欲心太重。凡是對於自己的所有,包括錢財、衣物、房舍、田園、地位等強烈地執著,或貪得無厭;或覬覦他人之物,起貪得之念,意欲據為己有;或對他人產生思慕之情,愛欲由生,這些都是貪欲。貪欲心太重,見到這個想要這個,就被這個所縛,見到那個又想要那個,又被那個所縛,這樣如何能夠得到自在呢?

  三業就是身業、口業、意業。三業的行為活動是善還是惡,關係於其中有無貪欲之心。如果是由貪欲而發出的行為活動,必然是不善。在社會上,我們可以看到有的人因為貪財而互相殘殺,有的因為貪色而起淫念強暴別人,有的是貪享受而去犯案搶劫,也有人為貪名聞利養而打妄語,所以貪是一切罪惡的根本,是一切災禍的總根源。

  由貪欲所造成的不淨業,當業果成熟時,招感生於餓鬼道的果報,其業果未熟時,若轉生為人,則常因所欲不可得而痛苦,且貪婪如狼,也會招到五官不正,六根不具的報應。

  佛陀在世時,印度舍衛城有一位名叫難陀的長者。他雖然是財富不可計算,但是生性慳貪,一毛不拔,為了保護財產,建造了七重圍牆,並且派人日夜看守,平時不讓任何人進入他的家裏。此外,空中又佈置鐵網,防止飛禽進入吃他的五穀,四周牆壁下邊也鋪上水泥,防止老鼠穿穴損壞財物。難陀長者只有一個兒子,也是很慳貪。

  有一天,難陀囑咐兒子說:「如果我命終以後,所有的金銀財寶不可浪費,若有出家人來化緣,或是乞丐來討飯,一文錢也不要給,我留下的這些財寶,足足可供給七世子孫享用。」

慈心不殺


慈心不殺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殺生的「生」,是指一切有生命能活動的動物。牛羊雞狗,蚊蟲螻蟻,固然都是動物,人也是動物之一,不過人類比較有理智,所以為萬物之靈長。凡是用刀、槍、毒藥,或任何一種殘忍的手段,去殺害人或其他的生物,這都叫做「殺生」。殺害的方法:如果是自己親身去殺的,這是身業犯罪;如果是指使或者口頭同意別人去殺害的,這是口業犯罪;如果是見殺隨喜,也就是說看到別人在殺害,自己內心起歡喜的,如見到別人打架,在心裡頭吶喊:「打!打!讓他死!讓他死!」這是意業犯罪。對佛教來說,以上皆是違犯了「不殺生」的戒法。

  過去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園精舍時,有一天到外地去,途中看到許多兒童在水邊玩魚,佛陀就問那些兒童說:「孩子!你們怕不怕苦?苦對你們好不好?」

  那些兒童回答說:「啊!佛陀,我們很怕痛苦,我們不願意受苦。」

  佛陀聽了以後,就對他們說:「你們不願受苦,你們要知道一切有生命的動物都和你們一樣害怕痛苦,你們不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眾生的痛苦上。」

  一切眾生,只要是有生命的,誰不貪生?人是萬物之靈,知道要求長壽,保全生命,其他的生物雖然不比人類聰明,但是求生之心對於所有的眾生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走的,當人類要傷害牠們的時候,便知道趕緊逃命,當牠們飢餓的時候,也知道四處尋食,這種種的表現都是告訴我們,不要殺害牠們,因為牠們也是要活下去的。

富有的人


富有的人

── 轉載自 佛教正法中心


在美國曾經發生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無意中談到了自己的財富,說他是國內最富裕的人,這些話很快地傳進了稅務局長的耳朵,局長便派一位稅務員去拜訪老人,要他說出財富的總值,以便照章徵稅。

  稅務員問那個老人:「聽說你很富有,對嗎?」

  老人說:「是的!我是個富有的人。」

  稅務員很感興趣,從口袋裏摸出一本筆記簿來,說:「如果是這樣,我必須估計你的財產,你有哪些財富?」

  老人說:「我的身體很健康,健康的身體值許多錢。」

  稅務員又問:「還有些什麼別的財富?」

  老人回答:「我有一個賢慧的妻子,好妻子比鑽石更寶貴。」

  稅務員說:「恭喜你!但是你還有沒有別的財富?」

  老人又回答:「有有有!我有幾個健壯、聰明和孝順的兒女,一個父親有這樣的兒女,人人都會覺得他很富裕。」

  稅務員再問:「你還有沒有別的東西?」

  這時,老人回答:「我還有寶貴的公民權,我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好國民,這也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稅務員最後問:「你有沒有銀行存款或是房地產?」

  老人快樂地說:「沒有!除了我前面說的財富以外,我什麼也沒有。」